《弱肉強食》這個名詞,大家耳熟能詳想必是發生在生物圈的食物鏈,其實並不然,在植物界也有這種情形,新竹市八德路旁一棵碩大的行道樹—白千層,這幾年就遭到雀榕慢慢絞殺,蔚爲都市叢林中的自然界奇景!




根據研判,這棵白千層被「吃掉了」,原本可能只是因爲麻雀下在這棵白千層樹身上的糞便中,夾雜有一顆或數顆雀榕的種籽,沒想到雀榕長得又快又壯,而白千層成長緩慢,結果雀榕成了白千層的宿主,進而「吃」掉了白千層。








新聞辭典:千層樹
桃金娘科的一属植物
千層樹屬(Melaleuca)又稱白千層屬,是生長在澳洲的一個植物屬,目前已知有236種,其中230種原產於澳洲,其餘生長在印度尼西亞、紐幾內亞、新喀里多尼亞和馬來西亞,為桃金孃科植物。野生的千層樹主要生長在靠近水邊或沼澤地邊緣。澳洲本土的一些昆蟲以千層樹的葉為食。
千層樹屬植物的種類很多,不容易區分,一般為了和紅千層區分,大都叫做「白千層」;千層樹和紅千層(Callistemon)親緣關係較近,兩者主要區別是千層樹的雄蕊成束,紅千層的雄蕊是分別獨立的。也有小型的千層樹屬的植物被稱為「蜜桃金孃」,也有可以提煉香精油的種類,由於提煉出的油叫做「茶油」而被稱為「油茶樹」(Melaleuca alternifolia),有的灌木樹葉當年被早年移居的歐洲人作為茶的代用品。


白千層(Melaleuca cajuputi subsp. cumingiana)被引進美國亞熱帶地區,想以它們改造沼澤,結果成為一種入侵有害物種。在一些地方則做為行道樹。
千層樹提煉的油可以應用到食品和醫藥工業中,因其具有抑制細菌的功用。
屬名Melaleuca源於希臘語melas(黑色的)和leukos(白色的)的合成詞,指樹皮白色,樹幹黑色。
形態
木本植物,多喬木,有些灌木,可生長2-30米高,都是屬於常綠樹,樹皮色澤較淡,但生長在水邊的樹有時被樹葉的顏色侵透顯成棕色。由於樹皮木栓形成層發達,每年會向外長而把老樹皮向外推擠,樹皮厚而鬆軟富彈性,可一層層剝落,所以叫「千層樹」。
樹葉為1-25厘米長,0.5-7厘米寬,邊緣光滑,顏色從深綠到灰綠,花序頂生,密穗狀排列,猶如小瓶刷。花色有白色、粉紅色、紅色、黃色和綠色。蒴果成熟後三裂,每個內含幾枚種子,種子細小線形。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


新聞辭典:雀榕
桑科榕属的一种植物
雀榕(學名:Ficus subpisocarpa或Ficus superba var. japonica),又名鳥榕、鳥屎榕、筆管榕、赤榕和山榕,為桑科榕屬的一種落葉喬木 。
分布
可見於中國大陸南部、台灣、日本、琉球、東南亞等亞熱帶氣候帶。
為台灣原生植物,主要棲地為於低海拔林麓至平地。亦為普遍的園藝景觀作物。善於藉各種動物傳播種子,故分佈無特定限制。由於臺灣閩南語常將「榕」寫作「松」,故一般稱為「鳥松」。臺灣許多地名以其為名:例如高雄市鳥松區。
生態環境
為陽性植物,性喜溫暖潤濕氣候,但可耐一定程度的乾旱與寒冷,易生於向陽之處。幼樹耐陰,可在林間生長。最適生育溫度約23~32℃,日照以70~100%為佳。
雀榕能夠生長在貧瘠、酸性,甚至受污染的土壤,生態環境囊括岩石縫隙間至壤土。另因其氣根發達,可以種植在大型石頭上。
特徵
大型常綠喬木,具乳汁液,株高可至20-25米。多氣生根,往下生長後觸地,可形成樹幹狀的支柱根。樹幹皮灰褐色。
其葉為單葉互生,平滑無毛,呈紙質,側脈7-9對,略帶波浪狀的全緣葉。頂芽,早落而留環狀托葉痕。葉形橢圓至倒披針形,葉長10-17cm,闊4-6cm。葉紙全緣或波狀緣。葉色濃綠,但新葉紅艷嫩,苞片白至淡紅色。老葉落葉前會由綠轉紅,每年落葉約2-4次,使樹暫時呈光禿狀態,但此況不會維持太久,很快就會長出新的葉片。[8]
花色綠白,長在總狀花序之上。秋季時結果,果實類型為隱花果,腋生或幹生,熟果褐紅到紫紅色,有斑點。雌雄同株,同一花序常混生雌花、雄花及蟲癭花。隱頭花序生長於中空的花托之中,先端有孔,內有多枚苞片。雄花少數,位於花序開口處,無柄,花被片3~4枚,雄蕊 1 枚。雌花無柄,子房平滑,花柱細長,柱頭漸尖,花被片4~5枚。蟲癭花有柄,子房平滑,球形或卵形,花柱短,花被裂片 3~4 枚。
用途
雀榕為常見的園景樹,可以遮蔭、防風沙。此外,其幼嫩托葉可食用。將其枝葉搗爛,還可以外敷治潰爛傷口。
生態意義
夏天時,雀榕的榕果長滿整株枝幹,十分搶眼。成熟的果實會吸引許多鳥雀,如白頭翁、綠繡眼、麻雀,或是中小型哺乳動物如赤腹松鼠、飛鼠等前來享用。動物們吃了雀榕果實,不會被消化的種子若被排遺到適宜生長處,就可以抽芽生長。這也是雀榕也被稱為鳥榕的原因。
雀榕種子適應力強,各種鳥類會經過的地方如屋頂、墻角、甚至是其他樹的樹幹縫隙都能成為雀榕生長的地點。而在其他樹幹上生長的雀榕常會造成纏勒現象,影響該樹的生長,甚至導致個體的死亡。樹幹易形成縫隙的樹木常受其害。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